瑜伽经1.7(2)

pratyakṣa 和 anumānā 是建立在对现实性的测量之上。除此之外,瑜伽和 Samkhya 哲学也指出了另一种方法,āgamā。āgamā 是我们不能通过感觉,感官可以知道的。也不是我们可以通过部分的知道的现实情况,可以推论出来的。有一些现实,我们不得不参考资料与材料。 apta vākya pramāṇa  apta: dependable 可靠的 vākya: sentences  句 pramāṇa: means of knowledge  知识的手段  有可靠来源的材料。 āgamā pramāṇa        是通过有可靠来源的材料获得正确的知识 anumānā pramāṇa    是通过影响而获得知识 pratyakṣa pramāṇa    是通过直接的感觉感官获得知识 有些时候,我们很难直接或者间接的获得知识,我们不得不通过一些可靠的人来获得知识,这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高深,深厚,深刻的获得方法。比如,一位来旅游的游客,给你介绍在他的国家,某个事情是这样或者那样的,我们可能没有机会直接亲身去他的国家体会,或者受到什么影响而了解到,我们只能通过这位游客的介绍而了解到。这是一位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他是个可靠的人,我们可以相信他,我们可以从他的资料里或者知识。这是 āgamā pramāṇa  。 Patanjiali 为什么会讲到这条经文,正是因为,我们不是所有的时候可以直接的感受,或者通过部分的事实来推断,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从可靠的人口中,从资料当中获得知识。我们可以看到的事物是有限的,瑜伽或者Samkhya 哲学经常提及那些我们很难看到的事物。 Patanjiali 的这一条经文,是在证明瑜伽或者Samkhya 哲学,经常让我相信或者依存于一些我们一般感官,看不到的事物。一个经典例子就是 purusha 和 drasta。purusha 和 drashta 的存在就不是依存于感觉,是超越感觉的,purusha的现实性是自我揭示,你是证明不了了的,purusha 是自己揭示出来的。是超越感觉的,感觉感官是抓不到的。比如:狗可以听的东西,我们是听不到的,有一些声音是我们听不到,但是狗可以听到的。所以,虽然我们感知不到,但是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同样的drasta 或Continue reading “瑜伽经1.7(2)”

瑜伽经1.7(1)

pratyakṣānumānāgamāḥ pramāṇāni pratyakṣa 直接感觉anumānā 推论āgamāḥ 经典证言 圣言pramāṇāni 正确的知识来源 上条经文我们学习了意识的五种形态,这五种:cittavṛttipramāṇa viparyaya vikalpa nidrā smṛtayaḥ 并且,我们知道这五种 cittavṛtti 是痛苦的内容,也是痛苦的解决的方案。vrittayaḥ pañcatayaḥ kliṣṭākliṣṭāḥ,这些是痛苦的内容,也是痛苦的解决的方案,意识可以让你经受痛苦,同时也可以让你获得自由。经过前面几条经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Patanjiali 在一点点的给 cittavṛtti 下定义。 然后,Patanjiali 先教授了什么是pramāṇa,māṇa 这个词是测量的意思,pramāṇa 是正确的测量某事,正确的认识某事。一个正确测量某个状况,情况的标尺,在我们的 cittavṛtti,意识当中,我们有正确认识事物,事情的标尺。在每一个 vedic 传统的 shastra (经典理论),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建立现实,怎么证实 pramāṇa,每一个 shastra 都在说明,我们有我们自己特殊方式来明白现实,证明什么是现实。在瑜伽和Samkhya 学校,有三种建立 pramāṇa 的方法,Patanjiali 说这3种建立 pramāṇa 的方法 是: pratyakṣa anumānā āgamāḥ pratyakṣa 这个词来源于 praty + akṣa ,aksa 是眼睛,在这里也指感觉,praty 是在什么面前,比如,我看到了你们每一个人,因为你们就在我的眼前,所以我可以看到你,你们看到我也是一样,因为我就在你的面前,在你的眼前。不止是视线,还有其他的,比如,当我们闻到食物的香味,食物在面前,有嗅觉的能力,不用看,也知道这是什么。嗅觉可以证明这是什么。同样的,听觉,当什么声音在耳朵前面的时候,等等。 pratyakṣa 就是我们看见事物在自己的面前的这种情况,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事物。直接的知觉,感觉可以证明一个现实。这就是我们正在做什么,现在社会的每一天,我们都在通过这个方法,认识世界,但是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还有另一种方法:anumānā。 anumānā 是这个测量的方法是基于依照或者遵循某个事物,anuContinue reading “瑜伽经1.7(1)”

瑜伽经 1.6

pramāṇa viparyaya vikalpa nidrā smṛtayaḥ pramāṇa         正确的知识 viparyaya        谬误,错觉 vikalpa            想象,幻想,构思,概念化 nidrā               睡眠 smṛtayaḥ        记忆 pramāṇa 是大脑中,正确衡量事物的活动, māṇa 是衡量,测量  pramāṇa 是正确的衡量某事 也就是说,我们要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viparyaya  是相反的,意识同样可以,以对事物错误认知的方式存在。就像有些时候,你看到了一根绳子,却以为是条蛇,然后变得很害怕,在黑暗中,好像是条蛇在蠕动,你认为它是条蛇,其实不是,你不知道那是根绳子。这是 viparyaya。 意识也可以想象,意识可以幻想,想象很多事情。我们创作艺术品,创作音乐,舞蹈…..我们凭借着意识,做了很多美好的事情。同样的,我们这种意识也做了很多悲伤的事情。这是 vikalpa 。意识有想象,幻想,构思的能力。 nidrā  是睡眠,是意识没有活动的状态。意识在睡眠的状态。这里就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意识没有活动的状态,会认为是一个活动状态。同样的,这个问题就像人们在争论,为什么零是一个数字,零也是一个数字,但是零是没有,零是零,没有的时候是零,零没有计数。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才给了其他数字价值。同样的,睡眠是一个基础的状态,是与其他意识活动相比较,给了其他意识状态价值的一个基础状态。 smṛtayaḥ 记忆。记忆是意识的一个活动,因为我们的意识有记住事物的能力。你会记住朋友的姓名,记住你住在哪,记住某个语言,记住学到的知识,记住过去的经验。意识有记忆的能力。 所有的这些意识活动,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除了nidrā,Continue reading “瑜伽经 1.6”

瑜伽经 1.5

我们之前提到过,印度哲学有 6 个Darśana, 是6种看世界的方式,每一种方式的角度和方式都在寻求,或者告诉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从dukam痛苦中释放出来,patanjiali 在告诉我们,你是否痛苦,取决于你的意识,不是这个事物,不是别人的意识,别人的意识在解放别人从痛苦中出来,而不是你的,你要想从dukam当中走出来,只有自己的意识。就像有半杯水,是看到杯子里面有半杯水,还是看到这个杯子里,差半杯水没有装满,这两种角度都可以,怎么看待,不取决于这半杯水,取决自己的意识。你想要以消极的方式看待事物,就会以消极的方式看待事物,你想要以积极的方式看待事物,就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事物,这是自己的选择,不是物体的选择,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不是这杯水。 一、kliṣṭā 和 ākliṣṭāḥ 这是 为什么 patanjiali 特别在强调 vrittayaḥ pañcatayaḥ kliṣṭākliṣṭāḥ 意识活动,有五种形式, vrittayaḥ pañcatayaḥ 有五种形式,他在后面的经文给这五种形式下定义,但是更重要的是 kliṣṭā 和 ākliṣṭāḥ (痛苦和不痛苦), kliṣṭā 伤害,痛苦,你的意识会伤害到你,ākliṣṭāḥ 不会伤害到你,或者你的意识不会伤害到你,也就是在说 意识会让你自由 Manus 就是这个原因,对于一个人还说,是和痛苦捆绑在一起,还是享受自由。一个人是在痛苦的挣扎,还是已经获得了自由。这个角度,见证了 Patanjiali 的一个教导,瑜伽的方法,瑜伽的道路是我们要提炼(refine)意识。因为是意识,让你经受痛苦,也是意识可以让你自由。其他的一些理论或者学校 Darśana 指出的是其他的角度和观点,我在指出我的观点与角度,就是不要责怪事物或者是某个物体,不要责怪别人,不要责怪,经历或者经验,因为你现在正在经历的痛苦,只依赖于你的意识。痛苦不依赖于其他人,从痛苦当中解放出来,也只依赖于你自己的意识,没有其他,不是别人的意识。 这就是 Patanjiali 理论的秘诀:第一点:没有人可以让你痛苦。第二点:没有人可以让你自由,除了你自己。 你不可以说,我的guru(老师)会拯救我,Patanjiali 说只有你自己可以拯救自己。你不可以说,我的guru(老师)伤害了我,只有你自己可以伤害到自己。没有人可以伤害到你,没有什么物体或者事物可以伤害到你。同样一个物体,不是每个人看到的都一样,你觉得痛苦的时候,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是件喜悦的事情。 就像,世界杯比赛,同样一个结果,有些人回经受痛苦,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是喜悦的。不是这个结果,不是这个情况,而是这个结果是有些人喜欢的,这个情况是有些人不喜欢的,anukulyam 更喜欢,pratikulyam 不喜欢的,相反的,anukulyam 和 pratikulyam 只取决于意识。喜欢的,对自己口味的在你的意识当中,不喜欢的,不对自己口味的,也在意识当中。不在于外部事物,在于你的意识怎样看待。 就像买房子,有些人会说这个房子不吉利,有些人会觉得这个房子没什么,取决于自己怎样看待。有些人会以积极的角度看待,有些人以消极的角度看待。 Patanjiali 说 kliṣṭākliṣṭāḥ。那些可以伤害到我们的事情,伤害是从这个词 krisha ( 弱点,阴暗)来的,是 krisha 导致我们受到伤害,让我们经受痛苦。所以瑜伽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我们从这个消极的意识状态中走出来,那个消极的意识,那个把事情变得特别消极的意识中移动出来。把消极的意识经过提炼,变成积极的意识,以一个积极的角度看问题。Patanjiali 的理论是在说,意识是内容也是痛苦与苦难的解决方案。因为当你的意识,以一种消极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会让我们经受痛苦。当我们的意识以积极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当我们有一个开阔的意识的时候,我们会从痛苦中被拯救出来,从痛苦中获得自由。 2、kliṣṭākliṣṭāḥ的源头Continue reading “瑜伽经 1.5”

瑜伽经 1.4

1.4 vìtti sárépyam itaratra             vìtti           波动,变形            sárépyam   认同            itaratra       其他,在其他时候 上个星期我们讨论了 tadā draṣṭuḥ svarūpe ‘vasthānam, 这是laksha sutra 也是 svarupa sutra,laksha sutra 是 yogaścittavṛttinirodhaḥ,紧跟着这条下定义的经文后面的是 svarupa sutra:tadā draṣṭuḥ svarūpe ‘vasthānam,这一条经文解释了,如果你保持在瑜伽的状态和境界当中会怎样,那就是 drasta 会以自己本来的面目,自然的面目而正规,正式的被建立。什么是它本来的面目和自然的面目呢?Continue reading “瑜伽经 1.4”

瑜伽经 1.3

读书分享会学习笔记: 2021年10月30日,2021年11月14日,2021年11月21日,2021年11月28日 上一节经文Patanjiali 定义了什么是瑜伽,我们了解到,当你没有任何分心的专注于与之联系的物体的时候,被称之为瑜伽的状态。你完全稳定在那个专注力当中,稳定在与之有联系的物体的专注力当中。那么,这下一节经文所介绍的就是,当你处于这个状态当中之后的结果。tadā draṣṭuḥ svarūpe ‘vasthānam 处于瑜伽状态的目的是什么,Patanjiali 很有智慧,他认为如果不给出一些益处,做出一些证明,或许我们不会追求瑜伽的状态与境界。所以他给出了一些当你处于瑜伽境界以后的好处证明。 今天要分析的这条经文被称作 svarūpa sutra。这是一条描写瑜伽益处的经文—— 意识到真我。所以被称为 svarūpa sutra。 一、Tada tadā 的意思是 Then 那么,于是。也就是说,作为结果,那么….Cittavṛttinirodha 的结果是…..在Cittavṛttinirodha 的状态或者境界当中…..当我们在 Cittavṛttinirodha 的时候…. 二、Drasta 然后他又提醒到 draṣṭuḥ svarūpe ‘vasthānamdraṣṭuḥ 涉及到了一个词 draṣṭasvarūpe ‘vasthānam 简单来说就是 由它自己自然而然确立,建立。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需要了解这双方,draṣṭa 是什么意思,svarūpa又是什么意思。 draṣṭa 是来自于darśayati pashyati darśanāntaragat draṣṭaDarśayati 感知。我们把 draṣṭa 比喻成在我们里面的感知者。比如,当我们带着眼镜,我们通过眼镜看世界,现在我全神贯注的看着一个物体,那是谁在看着物体,这个眼镜在帮助我看物体,这个眼镜不是感知者,是感觉,知觉的媒介,在眼镜后面的是眼睛,眼睛也不是感知者,眼睛同样也是媒介,意识也不是感知者,意识也是感知感觉的媒介,那么这些后面的是什么呢?这个实际上真真正正的感知者是谁呢?我们表示为 “我”,这个“我” 是 draṣṭa —- 感知者。 三、purusha 和 prakriti。 在瑜伽和samkya 学校, 人类或者其他任何有生命的生物都由两个部分组成, purushaContinue reading “瑜伽经 1.3”

瑜伽经 1.2(3)

nirodhah nirodhah 是一个很特殊的意识状态,vyasa (the author of the Mahabharata)明确的指出 我们可以存在于五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当中:  kshipta, mudha, vikshipta, ekagra, niroddha  Kshipta 状态:       这个意识状态比喻成 monkey mind ,猴子有什么特点呢,猴子总是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总是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同样的 kshipta mind 就是你的注意力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前五分钟想要这个,后五分中想要那个,一会儿想要这个,一会儿想要那个,意识一直在分散,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在现在的社会,我们有太多的东西来分心,分散注意力,你走进一个商场,被一个商品吸引,没几秒钟,旁边有个大海报,就又会朝着那个海报走去,然后又有什么东西吸引你,你打开电视,有上百个频道,不停的换频道,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跳来跳去。这是个kshipta mind,意识像个猴子一样跳来跳去,当我们有痛苦的时候,有压力的时候,也会存在于这个意识状态当中。这个不是瑜伽, 这是一个最低级的意识状态。 Mudha 状态:      Mudha 这个词来自于 mudhata — 钝, 笨拙      意识太沉,不会移动。有些时候因为疲劳,有些时候,就是意识很慢,像在坐了很长时间的飞机以后,或者长时间工作,很劳累,思维变得很愚钝,这个意识叫做 mudha。这第二个意识也是低级意识。 vikshipta 状态:   一般的状况下,我们存在于这个意识当中。意识被分散,但又不是像前面提到的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像你在做饭,突然听到邻居在吵架,你的注意力一下就转移到了邻居那里,但是你还在做饭,意识又回到了继续做饭。然后突然大街上有发生个什么事,立刻你的注意力有转移到了那个。同样的,你在工作,突然听到老板进入了办公室,他在跟谁争论着什么,立刻,你的注意力又到了那边。你的意识被分散,但是又有能力回来。这个叫做vishipta mind, 这个是个普通,一般的意识状态。一般情况下,除了你在 mudha 或者 kshipta 的时候,我们都存在于这个意识状态当中。  ekagra 状态:     Continue reading “瑜伽经 1.2(3)”

瑜伽经1.2(2)

Vrtti citta vrtti, citta 的动作是 vrtti , citta vrtti 的定义是 vyapara —交易,交换( transaction)citta vritti 是个交易,意识有被处理,办理,被交换,交易的可能。   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有 交易的可能,至少需要多少个实体?至少要有两个,你不可能 transact 你自己,你至少要transact 两个实体,所 citta vrtti 的意识,在两个不同实体之间的transaction. 那么这两个实体是什么呢?这是非常有智慧的,瑜伽哲学把意识 (mind ) 放在中间,意识是其中一个交易者,意识可以跟一个方向的什么东西进行交换,也可以跟另一个方向的什么东西进行交换,这两个方向是什么呢?一个方向是外部意识( external direction )外部的物体有什么呢?人,事物 ,东西,就是我们上次讲的 vishaya (通过五感感知到的事物,想要感知到的事物), Patanjiali 用的这个词 vastu 表示物体,我们与vastu进行交易,人是vastu,动物是vastu,产品是vastu,所以意识可以作为一个 transaction 朝一个方向运动,这些是我们的日常行为,我们和别人一起工作,与人互动,与人交流,我们与邻居交流,与宠物交流,我们和物体交流,有些人用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等,我们与物体有互动,开车,我们与这些vishaya 的物体进行交易,这些是我们的意识朝向外部物体运动的时候。       Patanjiali 告诉我们意识除了和这些external object 外部物体进行交易,也可以和internal object 内在物体进行交易的可能。这就是 Drashta (a capacity of theContinue reading “瑜伽经1.2(2)”

瑜伽经1.1(3)

4 Paths of Yoga 瑜伽只有一个 通往瑜伽的路有四条,或者也可以说有四种训练瑜伽的方法。 KarmaYoga  行动瑜伽      每个行为有反应,因果报应。做好事情,好的事情就会发生,做坏的事情,坏的事情就会发生。 2. Bhakti Yoga 虔信瑜伽     奉献。大部分的人练习Bhakti Yoga 表现为唱诵Mantra,祈祷。不仅是对神的祈祷,还有对周围一切事物的祈祷,对自然的崇敬。 3. Jnana Yoga 智慧瑜伽      知识,哲学,理论。提问并且讨论是智慧瑜伽经常有的形式。 4 .Raja Yoga 王瑜伽     控制意识的波动达到三摩地的境界。跟随瑜伽8支的教导练习瑜伽。呼吸法,冥想,体式练习等等,每个人都应该练习的瑜伽方式。 普通的瑜伽馆里的哈他瑜伽,阿斯汤加瑜伽,流瑜伽,阴瑜伽,阳瑜伽等等瑜伽课程,并不是瑜伽的分类,这些只是我们体式练习的一个方式,根据不同的客户,不同的练习者运动强度的喜好而划分,瑜伽只有一个瑜伽,而这些所谓的瑜伽课程的分类与瑜伽的分类毫无关系。   这是我们通往瑜伽的道路,想要了解学习真正的瑜伽就要这四条道一起走,不单单只重视体式的练习,瑜伽的每个方面都很重要,从阅读《瑜伽经》《博伽梵歌》等这些经典的瑜伽基础书籍入手,明白我们为什么要练习瑜伽,练习瑜伽到底是在追求什么。要跟随正规的老师学习,瑜伽是传承,不是什么可以单单靠看书,看视频录像就可以学习的。 三、ānu śāsanam        ānu śāsanam 是被遵循的教导。一个被跟随,被遵循的教导,代表,这里有教导者,有跟随者。有老师,有学生。Patanjali 在这里就特别明确的指出了瑜伽是一种在老师指引下,教授的教导。瑜伽不是什么你可以在书中学习到的东西,在vedic 学校,有几种教导是 ānu śāsanam。有些东西你是可以通过天赋学习的,但是有些东西不可以,比如音乐,学习音乐需要老师,你是不可以只看书学习音乐的,比如厨艺,厨艺也是需要跟随老师学习的,等等。瑜伽也是,瑜伽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这些都是在 vedic 学校 列举出来的 ānu śāsanam。就像想学习游泳,就要到水里,像会游泳的人学习,学习骑自行车,要有个会骑车的人教授,不会骑车的人是教不了的。 ānuContinue reading “瑜伽经1.1(3)”

瑜伽经 1.1(2)

1.1   atha yogānuśāsanam                  现在我们开始教授瑜伽 二、yogā       Yoga在梵语里面有链接,合一等其他的意思,但是这里, Patanjali 所指的瑜伽是瑜伽哲学,Yoga Darshana. Yoga Darshana 是六种 Darshana 之一,根据印度哲学,Darshana 指的是六种看世界的方式,分别是 Samkhya, Yoga, Nyaya, Vaisheshika, Mimamsa, and Vedanta。Patanjali 通过编撰 Yoga Sutras,确定了瑜伽看世界的方式,Patanjali 并没有发现或者发明瑜伽,他的著作奠定了瑜伽哲学。Yoga Darshana 瑜伽的中级目标是要达到samadhi。         “现在开始教授瑜伽” 指的是现在开始教你Yoga Darshana,瑜伽哲学。 在第三条Sutra里Patanjali会给瑜伽下定义,在这以前,也是有必要来探讨一下yoga的其他含义。 1)Sanghati     sanghati的词根是 sangha ,sangha是一起,集合的意思。不同的事物走到一起。当身体和呼吸在一起,身体和呼吸配合,集合就是瑜伽,这就是sanghati。这就是我们的asana练习,当呼吸和身体配合,呼吸与身体同步的时候就是瑜伽。  Continue reading “瑜伽经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