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寺 接心

这是我第五次来安泰寺,第三次参加接心了。接心又叫摄心,即连续几日不间断静默坐禅,令心不散乱。以前的接心,很严格,有些寺庙,从凌晨三点开始,到午夜12点才结束,仅有的三个小时休息时间,也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只是坐着眯一小会儿,连续七天不间断。现在的接心虽然没有二三十年前那么严格了,但也不简单。根据禅寺的不同,也略有不同,我所拜访的安泰寺,除了一年当中最热和最冷的两个月,每个月的月初是连续5日的接心。每年的11月向社会公开,想体验接心的禅修大众们可报名参加。安泰寺的接心,是从凌晨4点到晚上9点,每日15个小时。每5个小时为一组,每一轮坐禅45分钟,经行1(即在行进中修禅定)15分钟,每日两餐,5日禁语。

安泰寺四面环山,在山沟沟的最里边,里边到,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地方。每次我们都是先坐电车,再换成公交车,再由寺里的师傅开车到山下接我们一起进山,这次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像往年那样,从开始的第一天就参加,只参加了最后的两天,所以寺里的人不方便来山下接,我们也不想打扰到别人的修行,所以这次决定和我先生两人一起开车去。

    日本是个狭长的国家,我家住在靠近太平洋这一端的一个小岛上,为了可以赶上当天的第二组坐禅,凌晨4点半,天还没亮,就出发了。早上很冷,雾也很大,虽然出发的时候,有些不安,但是越走天越亮,迎着日出,看着云海,越走心越开阔。一路上跨过高山,越过河流,欣赏着沿途的美景,不知不觉三个小时就“横跨”日本,来到了久斗山脚下。

    山路,很窄,窄到大一点的车都开不上去,将将够一辆车的宽度,开车的时候,稍微一走神,就可能跌落山谷,要很有耐心,不赶快开,原来修行,从踏上山的第一步就开始了。

顺着蜿蜒曲折的小路,七扭八拐的一路前行。掠过身旁的树越来越高,涓涓的泉水,伴着清脆的鸟叫声从身边趟过。直到看到了那一排排好似走向天边的高台阶,就知道我们到了。一开车门,清新扑鼻,空气太好了,久违的新鲜的滋味。

大家都在本堂打坐,只有两位云水的弟子在厨房为大家准备早餐,好似这深山老林的禅寺与世隔绝,全世界只剩下了这一掠香烟袅袅,静的出奇。

    跟惠光住持打了招呼,安顿下来才早上8点钟,看看时间,还可以赶上第一组的最后一轮坐禅。于是,简单洗漱了一下,就三步并作两步,进了本堂。外面淅淅沥沥还在下着小雨,大家刚好结束了经行,准备入坐。记得去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参加接心的朋友才有六位,而且除了我们以外全都是在日居住的本国人,这次则不然,满席,而且多半是从国外专程赶来参加的外国友人。日本的禅寺分临济宗和曹洞宗,临济宗的打坐方式是大家面对而坐,曹洞宗则相反,大家背对背,面墙而坐,这次我和先生的位置在道场的东西两侧,面对佛堂的位置。

我们总是在抱怨,这个世界太吵了,每天都忙忙碌碌,自己安静不下来,可是当世界真的安静下来,没有车水马龙的声音,没有电视,手机的画面,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没有人跟你交流,只剩下,自己面对自己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世界依旧很吵。自己的头脑和内心,还是如此的躁动,虽然身体已经坐下不动了,但是心里,还在不停的和自己对话,昨天的事情,前天的事情,明天要做的事情,一会儿要做的事情,一幕接着一幕,走马灯似的在大脑中浮现。关注到此刻当下的呼吸,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已经安静了,心里也应该一起安静了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坐禅和经行,自己也在一轮又一轮的被打散,重组,再打散,再重组,有的时候觉得身心疲惫,好像就快坚持不下去了,为什么要跋山涉水,来到这深山老林,跟一群不认识的人吃这个苦,有的时候又好像自己半梦半醒,一身轻松,畅游于九霄云外,自由自在。终于,不知道从哪个时刻开始,身体和心理终于安静了下来,合二为一,仿佛自己和周围的物体一样,陈列在这,只是静静地呆在这,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叽叽喳喳的鸟叫,飒飒的风吹过树叶,自己也好像融入了这自然的能量当中,流动了起来,身未动,却“身似浮萍飘四方”。

5日接心结束以前,無方老师赶到了。無方老师虽然总是很谦虚的称我为朋友,但是我自己特别的清楚,他是老师,是引导我禅修,不可多得的老师。他是安泰寺的前任住持,在这方圆百里,无人烟的地方,就任18年。出版过日语,英语,德语有关禅修的书籍30余部,很有修为和建树。老师来了,自然要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开开会,提提问,解解惑。

   于是在临走前的最后一个早上,老师和我们这些一起接心的半吊子们喝着咖啡,晒着太阳,在寺前的百年老树下,坐了下来。

老师说,曾经有个人,在安泰寺修行了7年,而后又在其他的寺庙云水,夸奖在其他寺庙,僧人对坐禅的讲解如何细致,对怎样理解佛法教导的如何深入浅出,短短的一年时光,收获良多,而在安泰寺的7年,除了吃饭,睡觉,坐禅,农活,什么也没有学到。也有些背包旅客,在安泰寺短暂停留几周,又到去其他寺庙探访,走遍泰国,印度,中国,日本,全世界环游,在喝茶的闲余,与住持攀谈,给寺庙提意见,你们的这些地方应该改进改进,那些地方也不如那些寺庙好,它们的那些寺庙是那个样子的,等等等等。

    安泰寺是学习“只管打坐“道远禅师的曹洞宗禅寺,只有每年11月底到3月初,大雪封山的时候,才坐下来,学习经文,阅读经典,其他的时候都很忙碌。除每日早晚各两小时坐禅以外,其他的时间,要么在田里干活,要么在处理杂事,也就是说,大概每年总计坐禅时间1800小时,农作及其他的杂活时间900小时,是个2比1的比重。学习如何播种,除草,耕田,丰收,也很重要。   

    無方老师说,禅修的研习,不应该是小学生似的教学和学习,今天学了这个字,这个字要写100遍,明天学了那个公式,那个公式要背下来,要有作业,写作业,交作业,要考试,要有分数,要有合格线。而禅修,特别是在安泰寺的禅修,更像是研究生,博士生的学习,学校只会告诉你,这里是图书馆,那里是食堂,寝室,这位是你的导师,想学什么课程,自己选,毕业的时候,要自己开题,交论文。 这1800小时和900小时就是实践实习的时间,每日和老师们同吃同住,一同下地干农活,一起参禅打坐,不就是在学习么,有无数的机会翻翻书,查资料,向老师提问,可是有些人当时并没有,过后抱怨。就像那些当时提出各种各样建议的人一样,在寺里的当下,没有好好体验安泰寺的生活,一直在不停的比较,与其他寺院的好坏,过后又在Facebook上加入什么“ I was in Antaiji.”的group,上传照片,感慨自己当年来过这里,回忆当初是如何如何的“美好”。

    想想自己,我们何尝又不是这样呢。我们有没有只是在练习的庇护下躲避,逃避现实呢,是自己真的很想练习,还是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有时间的时候,就娱乐一下。在每日练习的当下,有没有真正的关注到自己,还是在向外寻求呢。瑜伽练习,就像是寻找水源,要在一个地方,不断的深掘,要一条路走到底,遇到一块石头,一个障碍,就停下来,或者绕过去,到这个地方凿两下,那个地方挖两下,听说有位老师好像很厉害,看到那些同学好像很时髦,就撒了欢的追过去,忘了眼下,自己应该完成的练习,忘了今天应该做的事情,四处乱窜,身体上稳定不下来,练习怎么能稳定下来,更谈不上什么心里上的安静。这样的修行,怎么可能找到水源的呢。

    作为一位教授迈索尔课程的老师,一位分享阿斯汤加瑜伽练习的习练者,在每天不断帮助学生练习,攻克难关,迂回前进的同时,也要一同承载大家在练习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忧愁,这是每位老师的修行。虽然在寺里和在家里一样,也是同样的面壁席地而坐,虽然,在同一个空间里,每个人,眼皮都不抬的在做着自己的练习,相互之间好似没有交流,但是大家不就是为了,可以聚到一起而来到这里的么,这种聚在一起而产生的无声的力量,是自己独自一人练习所不能比拟的,至少这么艰难的接心,自己一个人,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的时候,我也在想,坐禅,禅修,想坐的时候,坐下来不就好了么,为什么坐禅还需要老师,还要有坐禅会。随着自己练习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尝试以后,我才明白,原来坐禅和瑜伽练习是一样的,修行是一条路,而我们都是凡人,总有觉得辛苦,想要偷懒的时候,或者自己认为自己很努力,可事实上,只是在满足自己的ego(自满自大),没有在真正的练习。在你想要偷懒,练习停滞不前的时候,有个人在一边推着你前进,告诉你,要打起精神,要再加把劲,在你忘乎所以,蒙着眼睛一条道走到黑的时候,有个人提醒你,要停一停,不要走偏,不要盲目。我想,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很感谢有这样的一个平台,能每年在年底的时候,有机会给自己按个重启键,提醒自己,要保持初学者心态,在练习的路上,自己永远是个初学者,不要忘记来时的初心。

Published by Xuan Yoga

Ashtanga Yoga Practitioner Online Yoga Class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